訓練取代照顧 無敵攻略
自我照顧觀念引導
作者:李巧彥
第一節 「自我照顧訓練:移位」支持服務的目標與核心價值
衛福部「長照專業服務操作指引」支持服務以「復能」為原則,No-Lift Policy(不徒手搬運病患規範)為出發點,目標是:
1. 誘發被照顧者還有的能力,促進或維持被照顧者功能發揮極大化
2. 善用輔具取代徒手搬運轉移位
3. 降低照顧支出成本及減輕對照顧者依賴
支持服務的核心價值
1. 強化自我效能:轉移位服務的核心內容是交互過程和價值創造,支持被照顧者認為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心,在安全的環境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害怕跌倒是每個被照顧者跟照顧者最擔心的事,只有安全的環境,才能增加被照顧者願意嘗試的動機,一旦有成功的經驗,自然就會增加被照顧者的自信心。
2. 以被照顧者為中心:根據被照顧者想要達成的目標,最在乎的事,重視達成這個目標對被照顧者而言為什麼這麼重要,支持被照顧者最關注而且喜歡從事的活動,設定為有意義的目標。鼓勵被照顧者參與日常活動及學習的參與度,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脫離長期照顧命運。
3. 每日生活復能:促進被照顧者參與日常生活的訓練潛能與執行密度,實踐「每日生活復能」,累積並增加被照顧者成功經驗,提升對執行日常活動的信心。我們每天早晨翻身離床,走到浴室上廁所,刷牙盥洗,接著更換衣服,走到餐廳拿起碗筷準備自己的早餐,坐在餐桌享用早餐,這樣開始一整天的日常活動;如前面所提的幾個活動,這過程中已經在訓練起立坐下核心肌群,彎腰轉身,身體各關節的潤滑,促進腸胃蠕動,心肺功能等。積極發揮日常活動潛在能力,如同是在做復健,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被照顧者的活動能力和功能能力。
第二節 自我決定生活的意義跟價值
長期照顧並不是專指高齡者,有些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罕見疾病、小兒麻痺才是真正長期照顧的對象。那為何討論「長期照顧」時,想到的就是老人,只要是老人就需要長期照顧嗎?
國人對訓練取代照顧的觀念還在萌芽探索階段,民眾普遍對於照顧年長者以「幫他完成」的照顧觀念,被照顧者可以從參與日常生活活動,達到獨立生活能力提升,缺乏這方面的觀念及可行策略。2016年國際高齡聯盟於哥本哈根舉行的高峰會議 ,關於「復能(reablement)」(Mishra & Barratt, 2016)的理念提出的照顧政策,「復能」就是在個人有限的「內在能力」下,協助他把「功能性能力」最大化,並應用到他認為重要的生活事物上,故「復能」是指盡可能恢復個案的「功能性能力」,不但被照顧者獲得自主與自尊,同時減輕家庭與社會照顧的負擔。
因疾病住院恢復期的被照顧者在衰弱之後,一開始就以「照顧的方式,幫他完成想做的事」。如果長時間臥床休息,會因為肌力喪失而出現各種併發症,不動的結果會導致呼吸、腸胃道、心血管、肌肉骨骼功能退化,同時也是壓瘡產生的主要風險因素,被照顧者自主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變少,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因為對於復健的錯誤期待,再加上專業人員提供的復健方式,可能不是被照顧者重視的事,參與的期待不足。返家後缺乏復能的知識及支持性的輔具介入,導致效能不彰,被照顧者漸漸失去對生命的期待。
步入長期照顧臥床的歷程:出院後回家 → 請外傭照顧 → 漸漸移動不方便 → 上廁所變麻煩 → 喝水變少 → 排便不順 → 便秘 → 吃軟便劑 → 慢性腹瀉 → 大小便失禁 → 包尿片 → 吸入性肺炎 → 插鼻胃管 → 上約束 → 邁向長期照顧命運。內政部公布「110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 80.86 歲,其中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指出,國人平均長照需求為 7.3 年,也就是說死亡前大約有 7-8 年的時間是臥床失能的,想像八分之一的人生樣貌,包著尿布,跟自己的大、小便相依為命,看著天花板,這是什麼樣的悲慘人生?生活的品質,取決於生命的素質,而不是延續多長生命。
對於手術患者來說,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併發症的最重要因素(Sanguinetti et al., 2014)。當衰老過程導致功能更快衰退時,缺乏活動能力和行走能力對老年人尤其具有破壞性(Graf, 2006)。步行不僅可以改善身體功能,還可以改善情緒和社交福祉(Kalisch et al., 2013)。行動不便會導致自主能力下降,日常功能下降,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急性狀況增加,跌倒的風險增加。失去「步行」跟「移動能力」時,80% 生活功能會下滑,相反的!如果能夠維持或增加「步行」跟「移動能力」,生活功能就有機會提升 80%,所以可以步行跟移動能力,是想要擁有自我決定生活的第一步。
拒絕臥床,就從每日生活復能開始
卸除害怕跌倒的恐懼:造成老人自信喪失並害怕再次跌倒的心理傷害,會使反應變差,限制社會活動參與,使身體功能與獨立活動能力喪失。打破「害怕跌倒」的恐懼才能落實每日生活復能第一步,透過有意義的活動、環境調整搭配適合輔具,提升被照顧者安全性及自信,激發被照顧者追求功能最佳化的動機。
日常活動:日常活動中,床上翻身移動、到椅子、到廁所、到浴缸、淋浴間的轉移、梳洗、洗澡、吃飯、穿衣、步行、上下車、爬樓梯和推動輪椅等,這些活動對身體衰弱者而言,「轉移位」活動是增加照顧者負擔及職業傷害的重要來源,以復能的觀點,其實善用「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認知、動作的功能最大發揮原則」,配合「自立支援生活功能評估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功能獨立性是一個多維度的實體,可以透過單項分數更好地反映策略及目標,運用適當輔具做媒介,被照顧者就可以省力自我完成,或透過適度協助,達成「轉移位」的目的。
2015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第一份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報告,強調提供各種策略提升其「功能性能力」之高齡照顧原則及重要性(圖 1)。
1. 內在能力主要包含個體的生理及心理功能。
2. 功能性能力包含被照顧者執行活動的能力,如何運用既有的能力以增進或維持在安全環境中之自主性。功能性能力與個體的內在能力及其所處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如個案的住所,社會環境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係,像是家庭關係)息息相關。將內在能力或潛能做最大運用,並在友善環境(enabling environment)中,支持被照顧者可執行其認為重要、有價值的日常生活活動。
即使伴隨多種疾病的老年人,如果保持功能性能力,就可以享受健康的老化過程,即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由功能狀態而不是發病率來定義的。
世界衛生組織 2015 年提出的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World Report on Health and Aging)強調老化導致人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可能受損或下降,對於日常生活功能需要協助的長者,除了提升個案的內在能力外,也需籍由提供各種策略維持或促進其「功能性能力」(functional ability)
圖 1 功能性能力及內在能力隨年齡增長之變化(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第三節 執行自立支援 4 個步驟
一、 自立支援生活功能評估表(FIM)(圖2)
是一個包含 12 個項目的工具,用於衡量一個人在康復期間活動限制的程度所發生的變化。依據反應的變化,可用於捕捉日常生活活動表現的改善。還必須對個人因素進行了解,包括疾病、身體健康、配合度、動機、企圖心和心理方面,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功能、活動和參與的程度。評估通常由單一專業人員進行。每個項目的評分從 1(需要完全協助)到 7 (完全獨立),依賴總分最大值 12 分;反之,獨立程度最大值是 84 分。
二、粗大動作功能分級評估工具
此分級方式是依被照顧者行走能力與輔具需求分類,重點是坐、轉移和活動能力,有助於評估一個人的虛弱狀況的定制方法和策略擬定提供訊息。
利用粗大動作評估量表(圖3),評估被照顧者行走、轉移位、能力分級 1、2 在「自立支援生活功能評估表」(圖2),分數都可以在 6 分以上(除了如廁、沐浴、爬樓梯部分被照顧者是 5 分),被照顧者有足夠能力或透過輔具可以自己完成轉移位。
圖 2 自立支援生活功能評估表
圖 3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3、4 是過度被照顧的族群,只要透過重心轉移的技巧,運用適當的輔具,照顧者在必要關鍵時刻,耐心給予口頭提示、誘導、協助穿支架或準備物品等協助,被照顧者功能性能力會顯著進步。
有認知障礙的被照顧者,下面這張表讓照顧者掌握先機
圖 4 認知、動作的功能最大發揮原則 (資料來源:楊忠一)
分級 5 需要大量或完全依賴,可以透過能力、環境來評估適合的轉移位策略。
「如果我當時就知道現在所知道的,我會做不同的事情。」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經常聽到服務的個案家屬表示,若是能更早了解被照顧者的能力及未來發展進程,他們會選擇不同的方法,提升被照顧者自主生活能力。過去的經驗,家裡有虛弱的被照顧者,缺乏出院回家後可行的復能相關訊息,最常採用的途徑是健保的復健或是長照 2.0 的資源,這兩種途徑並不會讓照顧者感覺輕鬆;反而讓被照顧者更不容易去應對,甚至會導致他們對康復不再有期待,陷入憂鬱,全家人生活痛苦指數上升。因此為了促進復能黃金恢復期獲得最佳的效能,首先家屬要了解與掌握被照顧者的粗大動作評估量表「內在能力」(圖3),搭配自立支援評估表「功能性能力」(圖2)表現程度、疾病、功能限制之確定性的訊息。因為這些訊息是家屬與服務提供者合作,進行以個案為中心支持自主生活絕對需要的資訊。
圖 5 兩招教會你,判斷是否具備行走能力
三、目標設定 5 原則(資料來源:楊忠一)
1.經專業確認該功能分級普遍可達成之目標。
2.與協助體重相關之目標(起立、步行、爬樓梯),功能必須優於自立支援評估表 4. 輕度協助才有意義
3.床到椅移位可坐姿平移、如廁可運用床邊便盆椅大大減少難度,提升自立減少支援。
4.無法自推輪椅移動,若認知、視覺足夠,駕電動輪椅可大大減少難度,提升自立減少支援。
5.進食牽涉營養攝取與環境清潔、食物不浪費,因此目標必須優於 3 中度協助方有功能上之意義。
四、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主任歸納整理,依能力、環境、策略三大條件製作「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圖6),這套系統從民國 99 年第一版到今年 112 年經過 23 年的修正、調整,是一套很有邏輯性的「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幫助照顧者釐清正確轉移位策略及搭配適合輔具高效能評估工具。
✦ 能力評估:
遵照「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邏輯分析,透過簡單的評估,就可以輕鬆評估被照顧者適合的轉移位策略。
✦ 環境評估:
起始點到終點是否有淨空,高低是否接近,決定要採用哪種策略。
「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在環境的評估提供明確指引。
圖 6 No-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資料來源:新北市立八里愛心教養院)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11107研製(第6版)
✦ 策略的選擇,掌握三原則:
1.誘發被照顧者還有的能力,促進或維持被照顧者功能發揮極大化。
2.以平面取代垂直轉移位。
3.以機械動力取代人力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