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結構越來越趨向高齡化的社會,銀髮族已經成為台灣族群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在現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需要照顧的長輩,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疾病都會找上門,如三高、糖尿病、中風、骨質疏鬆……等。許多長者因而遭受許多困擾。
照顧者們常常為了讓家人過得更舒適,為他們請看護、替他們完成許多事情。然而,這樣的做法卻造成家人越來越依賴,經歷疾病之後的退化,甚至比生病的當下還要嚴重。
協助不便的家人完成事情,固然是好意,但幫的過多,反而會造成家人的退化與照顧者自身的壓力;當家人越來越退化,照顧者則要幫忙的越來越多,反而會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以我的經驗舉例,過去我的奶奶也需要照顧,在跌倒後,父親餵她吃飯、幫她移位、洗澡,導致她漸漸喪失這些能力。父親也越來越辛苦。最後奶奶完全的倚賴我父親,而這情況持續了六年。
在這六年,家裡沒有一次出過遠門,因為奶奶出門不方便,也需要人照顧。直到上了大學,自己念了職能治療科系,接觸「賦能」的概念以後,才知道這種情況,是有機會被翻轉的。
翻轉人生—賦能概念--減輕照顧者負擔、讓家人更獨立。
奶奶跌倒後,其實也有去過幾個月的復健。一般來說,復健就是到診所或醫院的治療區,做治療師指示的訓練內容。而這種狀況,常常讓我們失去了做復健的目的,也沒辦法將復健的內容類化到日常生活中,而每一次跑醫院都是一件大工程,漫無目的的練習看不到成效,所以在復健了幾個月後,就沒有再繼續了。
然而,「賦能」的概念大不相同,賦能強調的是,我們的家人在病後想要做哪些事情,我們這些照顧者們支持他們去完成。是家人「主動」去選擇他們想做的事,而不是「被動」的照著治療師的指示去做。這就是「賦能」與「復健」最大的不同。
賦能概念,是希望照顧者們,支持我們的家人去練習那些他在病後做不到,卻想要完成的事,例如自己吃飯、洗澡、穿衣服……等,透過訓練、讓家人獨立自主,從「我做不到」到「我覺得我做的到」,甚至「我做到了」的這一段歷程,就是賦能。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支持被照顧者,實現自我照顧」。
研究顯示,賦能概念若應用在訓練或生活中,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生活品質將會被大量的提升。希望透過這個賦能的概念,讓我們的家人不必依賴我們或身邊的看護,而是可以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家人越來越獨立,照顧者就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因此,下篇要分享給大家的,就是利用賦能概念衍生而成的「自主式移位方式」,這個方式,幾乎對於所有人都適用,請快來看下一篇吧!
(李建明職能治療師 撰)
參考資料:
https://www.otdude.com/students-and-new-grads/occupation-as-means-vs-ends-explained-examples-occupational-therapy/#Definition_-_Occupation_as_End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