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強生寓所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7大常見症狀要知道,黃金復健期治療好康復機率高!

許多患者在經歷過腦中風後,總是擔心會有腦中風後遺症的問題產生。深怕腦中風產生的後遺症,會大大的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更可能會替患者帶來長期的健康挑戰。但你知道嗎? 如果有把握好腦中風後的黃金復健期,就可以大大的提升治療與康復的機率。如果你對於腦中風後遺症還是很害怕的話,不妨就讓我們透過本文深入了解,一起為日後的康復生活做好準備!



腦中風是什麼?造成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排名第5,每42分鐘就有1人因其喪生。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檢視自己是否具備腦中風的8大危險因子如:吸菸、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如果符項3項或以上,就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與評估,以防範健康風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造成腦中風及其後遺症產生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吧!


👉可改變之危險因子

高血壓

可能會導致血管壁受損,促使血栓生成,從而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

糖尿病

高血糖會引起血管變性、血液黏度增加及血管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風險

心臟病

某些心臟病可引發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血流流向全身,當阻塞腦部血管時,就會引發腦中風

高血脂

膽固醇和中性脂肪會沉積在血管壁,導致血栓形成和粥樣硬化,最終損害血管

吸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會引起血管痙攣、加速心跳和升高血壓,促進動脈硬化,同時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和粘稠度;抽菸者較易罹患腦血栓、心肌梗塞等血管性疾病

飲酒

過量飲酒可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精神亢奮和情緒高漲,進而引起血壓上升和心跳加速,從而增加腦出血的風險

肥胖

肥胖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而這些健康問題本身都是引發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肥胖也成為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會導致血管內部空間變窄,從而促使血栓在狹窄部位形成。當這些血栓脫落後,會隨著血流進入腦部,進而阻塞腦血管,造成中風;若狹窄程度嚴重,還可能嚴重影響腦部的血液供應,導致腦組織缺血,進一步增加中風的風險

👉不可改變之危險因子



腦中風後遺症有哪些症狀?


「中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後遺症,這會對患者和家屬造成身心及經濟壓力。根據研究顯示,只有10%的腦中風患者能完全恢復,40%會有輕度殘障、40%需要照護,10%可能終生住院。由於每位患者的腦部受損不同,後遺症也各有差異,常見的後遺症包括:


1.昏迷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嚴重中風患者身上,特別是腦幹或大範圍腦中風的情況。患者可能會進入昏迷狀態,但隨著生理狀況逐漸穩定後,部分患者的意識也可能逐步恢復,雖然過程可能緩慢且不確定。


2.半身不遂

這是腦中風最常見且影響範圍最大的症狀,由於負責運動控制的腦細胞受損,通常會導致患者半身不遂,故需要透過積極的復健來促進恢復治療。


3.麻木

感覺系統受損,是會導致同一側手腳出現麻木或異常感覺。且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完全喪失感覺功能。


4.語言障礙

當負責語言的腦細胞受損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語言障礙。有些人能理解語言,但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些人,則可能聽不懂語言或無法說出特定的詞彙。但要留意,每位患者失去的語言功能有所不同,並不會都一樣喔!


5.認知異常

當中風損傷到大腦皮質中負責「智力」的區域,就可能會導致智力障礙發生,使患者失去平時依賴智力控制的功能,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為「失智症」。


6.嘴歪眼斜

由於腦神經系統受損,可能導致神經麻痺,進而出現嘴歪眼斜的情況產生。


7.失禁

由於腦中風損傷了控制大小便的神經系統,故患者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狀況。


腦中風後遺症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根據美國心臟/中風協會(AHA/ASA),55歲以上的人中風風險每10年翻倍,有家族病史者風險更高。在臺灣,45歲以上男性和55歲以上女性屬高風險群。男性中風機率較高,而女性因壽命較長,面臨較高的高齡中風風險。其他高風險族群也包含:


●罹患慢性疾病

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凝血異常、紅血球過多、心房纖維顫動者腦中風風險較高。


●有不良嗜好及飲食型態

抽菸、酗酒、身體活動不足、高油、高鹽、高膽固醇飲食等。


●服用藥物/毒品

有服用口服避孕藥或吸食毒品如:安非他命、海洛因等。


不想要有腦中風後遺症?黃金復健期如何推算!


腦中風發病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期!這段時間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只要有把握黃金復健期,並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治療計劃,就有助於減少身體殘障,恢復日常生活功能。還可幫助患者走出病後憂鬱,重拾更美好的生活。


腦中風患者發病後,要多久才可能恢復?


然而,即使經過積極復健,許多患者仍會留下某些後遺症。而這些後遺症可能涉及認知、感覺或運動功能的障礙,例如:患者可能會面臨失語症、步態異常、手部無力或無法執行日常活動(如:握物或開瓶)等。每位患者的恢復情況不同,通常需要長期的支持和復健來幫助他們適應並提高生活品質。

 

大多數中風患者通常會在發病後,約11週達到恢復的高峰期。然而,恢復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決於中風的嚴重程度。輕度失能的患者通常可在2個月內顯著恢復、中度失能者則需要大約4個月,而重度失能者的恢復時間較長,可能需要5~18個月,具體時間取決於治療過程和個體差異。


腦中風後遺症可以治療嗎?2大方式告訴你!


急性期

中風發病後的初期幾天,需密切監測生命徵象(如:意識、血壓、心跳、呼吸)。當生命體徵穩定後,可開始病床翻身和肢體關節運動,以預防褥瘡和關節僵硬。同時,也應配合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進行早期復健,以促進功能恢復。



亞急性期

當患者神經功能和生命徵象穩定後,根據個案的損傷程度,開始積極復健,目標是提高自我照顧能力,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並促進日後自理生活。


自理能力

生活功能之訓練,如:進食、穿衣、如廁等

動作功能

盡可能讓患肢參與日常活動

認知功能

制定策略進行分級訓練

心理與社會

建立家屬支持度及患者本身的自信

出院準備

輔具評估與居家環境整備

強生寓所衛教提供更多有關於專業的腦中風後遺症復健相關資訊,如想更深入了解的話,也歡迎參考閱讀獲取想知道的知識喔!

15 次查看0 則留言

留言


bottom of page